中国哲学和玄学

中国哲学和玄学

--来自网络独立供稿人
1、从两汉哲学到魏晋玄学

魏晋时期,社会开始崇尚老庄,称之为“清谈”,以《老子》、《庄子》、《周易》为三玄,内容都是一些悠远,幽深的内容,故称之为玄学。

首先,我们需要考察一下,玄学为什么会出现?这就要从汉代哲学的特点说起,

1、应然性的无限扩充,导致不可欲危机

汉代主流是今文经学下的天人感应学说,但是这个学说有个很严重的矛盾,就是他没有意识到,应然性的无限扩充导致的凌驾于皇权之上的一个人格力量。汉代把道德伦理无限地赋予给天,本来是想要巩固皇权。但是,东汉末年,由于进入前后一千八百年的太阳黑子低谷期,从公元107年到公元219年一百一十二年间,发生近一百五十次特大灾异。此时,天人感应就成为一个矛盾的存在,皇帝一方面不能否认天人感应,因为那时政权合法性的象征。另一方面,他又无法承认天人感应,因为频繁的天灾,预示着政权的崩塌。说明,这套理论走到了他的终点了。

2、经学走向繁琐

今文经学的最大特点是微言大义,

一经说至百余万言
一个字,可能儒生就能解释出超出这个字本来意思过多的意思,导致学问繁琐,皓首穷经。

3、道家思想处于潜流期,但是汉代哲学仅仅发挥了老子的生成论思想,没有触及到本体论思想。

4、魏晋社会动荡,导致儒生以探讨玄学而远离世俗

儒墨之迹见鄙,道家之言遂盛
5、玄学也是汉魏之际,思想崩溃,需要一个崭新思想来作为统治的根据

如果我们考察魏晋玄学,我们会发现,他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大的转折。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两次大型文化转折,也就是他向他的对立面转折,一次是魏晋玄学,一次是近代史至今。

但是魏晋玄学与今天不同的在于,他并没有把儒家思想的社会基础(即家族)打散,尽管自魏晋以后,北人南渡,胡人开始融入汉族,甚至汉族成为“少数派”,但是汉族的基本社会形态没有打散,所以后来儒家思想仍然成为主流思想。

因此,魏晋玄学就体现了,一方面要维持家族基本的伦理道德(即名教),另一方面对于道家无为用以消解儒家有着一定的需要,形成玄礼双修的局面


2、玄学的思想主题和哲学思辨

玄学有着他那个时代的基本特征,

1、一方面,消除了天人感应论,把天人关系建立在自然为本的基础上,但是又不同于汉代元气生成论的思想,而是以思辨的方式,建立起一套本体论系统。

2、探讨的主题仍然是先秦以来的伦理关系,突出表现为名教自然之争。消解了虚伪的名教,而是希望建构起一套发自于自然的真正名教。

他的基本特征就是以道为主,援儒入道,但是这只是表面现象,实际上由于儒家家族基础没有被消解,其实本质上仍然是想要为儒家思想奠定本体论基础。但是由于中国哲学唯一探讨本体关系唯有道家,所以才会出现道家思想的反弹。

玄学以有无、体用、本末等范畴探讨天地万物,进而落实到探讨人的本质,人的存在价值等问题。


3、玄学思想的逻辑演进

玄学到底怎么划界,有多种划界方法?有的以时代来划界,有的以思想特征划界。我们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

1、奠基期:以正始玄风的“贵无论”为代表,代表人物是何晏、王弼,两人既好老学、又好儒家,所以基本上的态度就是以老子解释儒家,他们的基本思想就是认为,万物以无为本。在名教和自然的关系中,主张名教本于自然,反对虚伪的名教。这一系思想贯彻到极端,消除了阮籍、嵇康,主张彻底清除名教,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。后来形成了魏晋时期的放荡风度。

2、成熟期:以西晋元康、永嘉时期,以郭象的崇有独化为核心。

郭象,喜好庄子,主张以万有为自己的本体,万有各安性分,达到自然状态。同时与郭象同时,裴頠也提出崇有,但是他不是一个玄学家,而是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对于贵无论进行反驳。

3、衰弱期:永嘉之乱以后,北人南渡,此时基本都主张玄礼双修,由于佛教的兴起,士大夫形成了佛老之风气,逐步地思维中心开始转向了佛教的般若思想。